標簽:
軍事 |
分類: 軍事 |
薩沙歷史上的今天。
作者:薩沙
本文章為薩沙原創,謝絕任何媒體轉載
八路軍教導旅是訓練還是作戰部隊?1941年1月20日:中國共產黨重建新四軍軍部。
有些朋友問我,抗戰中新四軍和八路軍有一些奇怪的編制,比如教導旅,這究竟是什么?
薩沙來說一說。
國軍的教導旅和八路軍的教導旅,是完全不同的。
在北伐之前,北伐軍曾經建立過教導團。
最初是1924年,黃埔軍校建立了第一個教導團。這個教導團顧名思義,是一支教導實驗性質的部隊。它是作為未來黃埔建軍的模板。這個教導團是三三制,也就是團下屬三個營,營下屬三個連。團一級還有兩個機關槍連、一個特務連、一個偵察連、一個通訊連、一個輜重隊和一個衛生隊。整個教導團大概1000多人。團部有團長、參謀長和黨代表!
隨后,黃埔軍校建立了5個教導團,這是黃埔建軍的種子部隊。
北伐之前,5個教導團都被編入北伐軍作戰部隊,取消了教導團的名稱,不復存在。
北伐以后,國軍仍然保持教導團、教導隊、教導師的編制,以及我們熟悉的教導總隊。
除了教導總隊后來趕鴨子上架參加實戰以外,其余教導部隊的都是正經的教育訓練部隊。
他們類似于美國的補充兵團,是專門進行新兵訓練的單位。
一般來說,教導部隊多以團為單位,配屬到軍師旅一級。教導團一般下轄幾個教導營,里面都是一些老兵軍士,專門負責訓練新兵以及培養骨干士兵。
原則上教導團不在一線,也不會同敵人交戰。這是因為教導團都是老兵軍士,用來打仗就是屈才了。這些老兵經驗豐富,訓練新兵才能發揮他們的作用,而不是隨便送到前線沖鋒陷陣。
抗戰期間由于一線損失嚴重,教導部隊也出現了旅的編制,目的是大量訓練新兵。
不過八路軍的教導旅并不是這樣,就是作戰部隊。
抗戰期間,八路軍不是工農紅軍第八路軍,而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。
既然屬于國民革命軍,就必須受到國民政府的管理和控制。
而國民政府給八路軍的編制是3個師6個旅,也就是4萬多人的規模。
八路軍作為國家正規軍,沒有經過軍事委員會的批準,是不能隨便擴大部隊的。
即便在戰爭中為了實戰需要而擴大部隊規模,這些新增的部隊也不能自行管理,必須交給軍事委員會統籌控制。
再說通俗點,自己擴充的部隊必須交給國軍指揮,而不能納入自己麾下。
而國民政府肯定會將這些軍隊的八路軍各級軍官撤換,換為自己人,等于將這些部隊吃掉了。
顯然,八路軍是不愿意的。
抗戰初期,八路軍只有4萬多,到了抗戰結束已經有了正規軍60萬規模。
擴大出來的這么多部隊,是沒有正規編制的。
由于八路軍同時建立了大量地方政權,軍費方面不需要依靠國民政府提供。
即便如此,至少在皖南事變之前,八路軍考慮政治影響,不便于這些新增部隊隨便賦予正式番號。如果擅自組建部隊,肯定會被國內輿論猛烈抨擊。
于是,教導旅就出現了。
1938年6月至1939年初,八路軍115師主力進入山東。從1940年10月開始的短短1年內就建立了7個教導旅,組建了魯西、湖西、冀魯邊、魯南等軍區。
資料這么寫:隨著115師山東部隊擴大到7萬規模,根據八路軍總部指示,到1940年冬,該師將所屬部隊先后整編為6個教導旅。
蘇魯豫支隊第1、第3大隊編為教導第1旅、旅長彭明治,政治委員朱滌新;
獨立支隊第1團和魯南、蘇魯支隊編為教導第2旅,旅長曾國華,政治委員吳文玉(后為符竹庭);
獨立支隊第2團與運河支隊編為教導第3旅(兼魯西軍區),旅長楊勇,政治委員蘇振華;
黃河支隊編為教導第4旅(兼湖西軍區),旅長鄧克明,政治委員符竹庭(后為張國華);
東進支隊編為教導第5旅,旅長梁興初,政治委員張國華(后為羅華生);
東進抗日挺進縱隊第6支隊與魯北支隊編為教導第 6旅(兼冀魯邊軍區),旅長邢仁甫,政治委員周貫五。
1941年7月,新編第三旅、新編第二旅4團合編為教導第七旅,旅長為韓先楚,政治委員兼副旅長趙基梅。
我們不妨說得再直白一些,八路軍的教導旅,就是對付國內輿論壓力的產物。
本來教導旅不是作戰部隊,僅僅是用于訓練新兵的。那么似乎編組教導旅沒什么大的影響,反正不會用它打仗。
根據這種解釋,國內媒體就會減少抨擊。只是這些就是作戰部隊,只是打著教導旅的旗號罷了。
實際上,教導旅同支隊、獨立旅、新編旅、警備旅等非正規番號沒什么不同,只是特殊時期的政治手段而已。
這種考慮輿論壓力的換名字,歷史上有過很多次。
比如林彪的部隊剛進入東北時,叫做“東北人民自治軍”。這些完全以八路軍、新四軍組成的部隊,為什么叫這么怪的名字?
根據國民政府和蘇聯的《中蘇友好同盟條約》,蘇軍不得將東北的地盤轉交給八路軍、新四軍等非政府軍。
蘇聯也很狡猾,說這些不是八路軍、新四軍,而是東北人民自己建立的民眾武裝。我們將地盤轉交給他們,完全符合協議。
從1946年1月開始,蘇軍已經準備全面撤退,地盤肯定是由東北八路軍、新四軍接收了。而國民政府也知道這些軍隊 ,不是什么東北本地的民眾自治軍,而是從關外開進來的10多萬外省八路軍新四軍。
這種情況下再以“東北人民自治軍”掩飾,就不太合適了。
于是1月開始,“東北人民自治軍”改名為“東北民主聯軍”。
為什么叫做“東北民主聯軍”?意思是這支軍隊確實有共產黨的軍隊,但是一支各黨派和政治勢力的聯軍,也包括東北自己的力量。
為此,特地把一些公開或者秘密加入共產黨的東北軍舊部,調入東北。
比如張學良的弟弟張學思,隨后擔任遼寧省政府主席、遼寧軍區司令員,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兼遼東辦事處主任等職,就表示這確實是民主聯軍。
原來東北軍的將領們,也主動和共產黨合作建軍。
東北軍將領萬毅,擔任中共吉遼省委副書記、吉遼(東滿)軍區副司令員、第七縱隊司令員。
東北軍將領呂正操,擔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員、東北軍政學校校長,此后又兼任西滿軍區司令員。
總之,他們都是民主聯軍位高權重的人。
無論張學思還是萬毅、呂正操,早就是共產黨員。
萬毅1938年成為中共特別黨員,也就是秘密黨員,身份不對外公布,偽裝成國民黨員身份。
呂正操成為秘密黨員更早,時間是1937年。
至于張學思,更是早在1933年就入黨。
1948年1月1日,距離解放東北全境只有10個月了。由于勝局已定,東北民主聯軍這個名字也不需要存在了,正式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。
同樣道理,在1941年皖南事變后,國共徹底翻臉后,已經不需要這樣掩飾了。
教導旅逐步取消了,恢復八路軍正式番號。
教導第一旅,1943年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,番號自此撤銷。
教導第二旅,1943年縮編為濱海六團,番號自此撤銷。
教導第三旅,1942年教導第三旅與冀魯豫軍區第二軍分區合并,番號自此撤銷。
教導第七旅,1942年教導第七旅與冀魯豫軍區第七軍分區合并,番號自此撤銷。
聲明:
本文參考
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,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。